觀 海
近期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》,提出要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,構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,持續(xù)提升城市設施韌性、管理韌性、空間韌性,推動城市安全發(fā)展。
生活在城市,我們享受著配備齊全的基礎設施、快捷高效的城市治理環(huán)境,深刻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。然而,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(fā),讓我們對城市如何在風險和挑戰(zhàn)中正常運行、保持韌性這一議題,有了更深刻的思考。建設韌性城市,就是要打造在各類風險面前具備承受、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,從而確保城市的穩(wěn)定運行和居民的安全。這既是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增進民生福祉,讓市民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實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續(xù)的內在要求。
建設韌性城市,要求城市在規(guī)劃和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風險因素,不僅包括硬件設施的建設,還包括軟件系統(tǒng)的建設。基礎設施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底座,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意味著一座城市的自我升級、自我更新。硬件設施如果抵御不住日常風險、應對不了“百年一遇”極端天氣,一座城市是稱不上有韌性的。韌性城市,既要有寬敞的道路、暢通的地下管網、智能的生活設施等,又要有成熟的監(jiān)測預警、應急預案、聯動機制,這些軟實力同樣直接關乎城市運行能否更安全、更有序、更智慧、更高效。為了實現韌性城市發(fā)展目標,《意見》提出,要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,著力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(fā)展、發(fā)展智慧住區(qū)、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、開展數字家庭建設等重點任務。隨著這些重點任務的落地落實,必將為韌性城市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。
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堅持系統(tǒng)觀念,處理好整體與局部、宏觀和微觀、當前和長遠等重大關系。要堅持政府引導、社會參與,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的原則,堅持科技創(chuàng)新、數字賦能,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深度融合,持續(xù)提升城市設施韌性、管理韌性、空間韌性,為群眾提供更加安全、有序、智慧、高效的城市生活環(huán)境,把建設韌性城市的美好藍圖變成城市生產生活的美麗現實。